软文推广平台 :一篇软文和一篇硬文

发表时间:2019/11/22 9:34:00

一篇软文

  有一次一个朋友对我说,你写的软文不错。这让吃惊不小,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软文和硬文。

  大概软文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指导,只是像个文人一样自怨自艾,而硬文来源于大量的学术研究,可以具体的指导人的行为与指向。是否对错,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。

  于是乎,我构想了一个文人的样子:满口文言,性格懦弱固执。整天看着哪里不公写些文字抨击一下,或者做些“评强奖弱”的文人事情。就像中国的第一个文人--屈原。高峨冠带,瘦骨嶙峋地抱着块石头来反抗社会。

  这不怪我们对于文人的想像,我们从小学课本到大学课本,都是这样来形容文人的。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这句话至少是从民国年间就开始广为传颂。近代的诸如:瞿秋白、郁达夫,都像个文人英勇就义,李大钊,陈独秀要么太左,要么太右。而像徐志摩这样的文人基本上就是爱情的代表。等等……

  这一切,源于我们所有听到的文人,都是别人想让我们听到的,就如现代的新闻,所有的新闻都是历史一样。

  我们的教育内容限制了一些真实。

  竹林七贤里的弹古琴的嵇康有打铁的爱好,徐志摩在《北戴河随想》中写着是宇宙的尽头和虚无,普希金死于决斗,自杀的废物成千上万,可就出了一个海子……

  我们只是未从“工农商学兵”里走出来而己。

  相反,我倒认为,我们真正缺失的反而是这些软文。我们的社会,人群渐渐只存在同一种认知:比如前些时候那个 “引力波”风波的群体观念,直播中传播的“国学”风潮,至于什么中国文化讲座等等。我认为我们社会真正缺失的不是所谓的热点、新闻,而是缺失独立的思考。

  虽然这种独立的思考较为复杂,它来源于对知识的积累、敏锐的观察、博大的胸怀,坚定的信念和对生死的自我教育。

  当然,这是题外话了。这也是我想做读书会的原因。人人都成为教育自我的最好良师。


  

一篇硬文--诗歌解析

  《听》

  我想听自己的声音,

  如血液在耳蜗中的激流

  穿过一棵枯死的树干,

  抵达地底的荒原

  仿佛那乌云深处的静谧,

  是来自上帝的羞辱

  我和时间同谋,

  向未来互泯恩仇

  这首听的题目原来是《自尊》,我改成听的原因是自尊不是别人给的,更不是自己认定的,只有客观的评定自我,才是真正获取《自尊》的途径。

  由此,我用了第一节,完整的动作构成,来切入听这个抽像的名词。“我想听自己的声音,如血液在耳蜗中的激流”。听血液在耳蜗内的激流,这只有在很安静,自己完全放松的状态下,才会达到听到耳朵血液的声音。即是佛家“内省”的过程。

  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,是听自己脑海里的声音,从不听自己身体的声音。而脑海中的声音,大部分失于客观,都是主观的表现。

  第二节“穿过一棵枯死的树干,抵达地底的荒原”。这句指向我们从何处而来?又从何处而去。用到“枯死的树干”,原因是树这种植物给我们带来的是安全感,因为我们所有的建筑,家具都习惯于使用树木。树木这种意像本身,就可以穿越生与死的界限,返回到我们本身。而“地底的荒原”,与人们传统的宗教思维有关,所有宗教都认为我们来自于地下,而非天空。此节,我希望表达,回到本我的本源。

  “仿佛那乌云深处的静谧,是来自上帝的羞辱”在奥古斯丁眼里,人类都应该惭悔。没有羞耻和悔恨的人生是不存在的。而我们越是夜深人静,独立面对自我的时候,我们越是要悔恨于自己的些许小事,并且无限放大。

  最后一节“我和时间同谋,向未来互泯恩仇”。保持自我最好的途径是不要被时间恐惧,如我们忧虑老年,担心各种不安全的事件发生,恐惧或者怀疑我们己经得到的,假设我们回到过去之后应该得到的,这些都会使我们失去自我的尊敬,从而一直怀恨。

  “向未来互泯恩仇”,我们释然于我们的老年,我们才能接受现在。比如:一个人总担心自己的健康、美貌,但如果和八十岁的自己相比,是否更愿意现在的自己呢?

  不要和现在的自己敌对,就是向老年的自己致敬,就是尊重现在,从而更奋力的拼搏于现在。

  这就是自尊。自尊不是总结,而是激励我们自己的一种内省,一种行为,一种勇敢。

  注:如此解释诗歌,只是尝试诗说一下软文和硬文的区别。软文推广平台 


相关标签:软文推广平台,
分享至:

18664972870

与我联系